来源:看报网更新时间:2025-11-06 11:22:12点击:
2024 年的夏天,苏州的蝉声混着毕业季的热气,落在每个刚离开校园的年轻人肩上。林晓的朋友圈被两种消息刷满:一边是“考公上岸”的喜报,一边是“躺平放空”的调侃,唯独他的定位,停留在一间待租的临街铺子。
毕业季的“逆选择”
那间商铺,正是他心里的“小教室”雏形。这个00后没有随波逐流去找安稳的岗位,而是攥着实习积攒的8000元,跳进了教培创业这片不确定的水域。用敢闯敢拼的劲儿,在现实的缝隙里,拼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他不是一时热血。大学实习时,他曾在一家大型培训机构做助教,看着几十名孩子挤在同一间教室里,老师顾不过来,家长抱怨不断。那时他就萌生念头:“要是能有个小班课,学生少一点、关注多一点,或许能真正帮到孩子。”
这个想法像一颗种子,在他心里埋了大半年,直到毕业,看着身边人都在 “求稳”,他反而更坚定了:“工作不好找,与其等着机会来找我,不如自己造个机会。”
3万启动资金缺口
可创业的难,比他想的更具体。拿着计算器反复核对预算时,林晓第一次尝到了 “理想照进现实” 的重量:租一间50平的小教室要1.8万元押一付三,6套课桌椅、投影仪、白板加起来又要1.2万元,总预算接近3万。而他手里的8000块,只能堪堪够押金。

那些天,他几乎跑遍了苏州教育园区,从城东到城西挨个谈价,只盼房东能再少收几百。晚上回到出租屋,他对着Excel表格发呆,屏幕上的“缺口2.2万”,让他心口发紧。朋友劝他“别折腾”,家人也说“刚毕业就创业太冒险”。可他没有退缩,反而把这些劝阻截图做成壁纸,提醒自己:‘越被质疑,越要撑下去。
迎来“第一束光”
那天的转机,来自朋友一句随口的建议——“你试试省呗吧,流程清晰,不用绕弯。”那时的林晓,几乎把所有能借的门都敲遍了。抱着“再试最后一次”的心态,他在省呗上填写资料:个人信息、创业用途,每一步都慎之又慎,手心全是冷汗。
出乎意料的是,审核速度比想象中更快。下午三点,他的手机突然亮起提示——“您的 20000 元借款已到账”。看着银行卡余额里多出来的数字,林晓突然蹲在商铺门口笑了,眼泪却跟着掉了下来。那不是普通的两万元,而是他没有被生活打垮的底气,是“小教室”能真正落地的第一束光。“要是没有这笔钱,我赶不上九月的开学季,更别说留住第一批学生。” 林晓后来回忆说,省呗递来的不只是资金,更是让他敢继续闯下去的勇气。
“晓阳教室” 终于开业
9月,“晓阳教室”终于挂牌。淡蓝的门牌、手绘的小太阳,都写满了他的希望。像他的性格一样,透着股不服输的劲儿。

然而创业的路,远不止点亮招牌那么简单。开业首月,他只招到3个学生。房租、教材、教具……一切都要钱。林晓没灰心,他白天忙布置课程,晚上背着一摞传单去社区门口发。
见到接孩子的家长,就拿出手写的教学大纲,解释‘小班课能关注每个孩子错题,课后还能答疑’。周末开免费体验课,他既当老师又当助教,从早八点忙到晚十点,连吃饭都要对着教案扒两口。

有家长质疑 “你这么年轻,能教好吗”,他不争辩,只是拿出学生进步记录册,说:“您给我一个月看看结果。”
月流水6万背后
靠着那股“不服输”的劲儿,林晓一路硬扛。第二个月,学生涨到 12 个;第三个月,月流水破 1 万;到今年夏天,“晓阳教室” 正式满一周年,月流水已稳稳站在 6 万。林晓用攒下的钱换了台新的投影仪,墙上贴满学生们的奖状。曾经劝他“别折腾”的朋友,走进教室后忍不住感叹:“真没想到,你把一个小想法做成了真事。”
但这份“踏实感”,也藏在他对征信的敬畏里。林晓的父母做了十几年生意,从小就告诉他:“征信是人的第二张脸。” 所以自从用上省呗,他从没逾期过,还专门在手机上设了零点的还款闹钟。
有一次,他按时转了钱,但系统一直显示“还款中”,刷新了十几次都没反应。那一刻,他整个人都慌了——要是逾期,扩场地、申请办学许可证可能都要受影响。于是他连夜拨通省呗客服,声音里带着压不下去的焦急。

没想到,客服的态度特别温和,没有因为 “半夜打扰” 而不耐烦,反而一步步帮他核对转账记录,耐心解释:“您别着急,是系统延迟,已经确认还款成功了,不会影响征信。” 挂断电话的瞬间,林晓松了口气。那一刻,他比任何时候都确定——选省呗,选对了的不只是贷款,更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伙伴。
找到创业路上靠谱伙伴
如今提起省呗,林晓会用四个词来形容:靠谱、合适、效率高、贴心。效率高,是那天一下午就到账的放款速度;合适,是额度和利率刚刚好,让他没有多余负担;靠谱,是从未出错的征信记录;而贴心,则是深夜也能接通、耐心解答的那通电话。
现在,身边有朋友想创业,林晓总会第一个推荐省呗,但更会补上一句:“先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愿意为了想法,再坚持一次。” 他知道,从 8000 元启动到月流水 6 万,靠的不只是贷款,更是那股“敢闯敢拼”的00后韧劲——哪怕只招到三个学生,也能跑遍社区发传单;哪怕系统延迟,也能冷静找到办法。
苏州的傍晚,夕阳透过“晓阳教室”的窗,落在孩子们的课本上。林晓站在门口,看着他们专注听讲的模样,嘴角微微上扬。他知道,这只是创业路的开始,以后可能还会遇到新的困难,但他不怕 —— 就像去年夏天,他攥着 8000 块不敢放弃那样,以后的每一步,他依然会带着这份 “不服输” 的劲儿,继续闯下去。而省呗,也会继续做他最靠谱的同行者,陪他把一个个“小想法”,变成看得见的实事。
责任编辑:闻远林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