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报网

主页
分享互联网新鲜事
看报网-国内外新时事,奇事,新鲜事

绣梦八载:杨晓珍与依文手工坊的非遗活化双向奔赴

来源:看报网更新时间:2025-11-05 17:35:45点击:

“我一直要把我这个事情、手工艺,一直传承下去,一直传到 80 岁,我做不动了(才结束)”。 在依文・中国手工坊的绣梦工坊里,苗族蜡染非遗传承人杨晓珍握着用了多年的蜡刀,语气里满是笃定。这把蜡刀陪她走过48年绣龄,从贵州织金苗寨里学蜡染的姑娘,到带动百余乡邻谋生的“手艺 CEO”;从订单零散的困境,到登上清华讲台、受邀国庆观礼——她的“绣梦人生”,恰是依文・中国手工坊与手艺人“双向奔赴”的生动注脚,更是乡村振兴、非遗活化传承的温暖样本。

守艺初心:从苗寨姑娘到 “蜡染守护者”

杨晓珍与蜡染的缘分,始于7岁时苗寨里“洗了又画”的旧棉布。那时的她跟着长辈学采蓝、画蜡,重复的工序里藏着对老手艺的好奇;12岁那年,她已能独立完成苗族盛装蜡染的全流程,指尖的温度与蜡刀的轨迹,成了刻进骨子里的记忆。

长大后的日子曾充满艰辛。卖废品、干苦力,直到 1995 年,杨晓珍夫妇带着蜡染手艺去凯里闯荡,才算抓住生活的转机。不止是卖货,她兼采各地工艺,改进蜡染技术,解决了在丝绸上蜡染的难题,独创"冰纹控制技法";她的作品参加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及比赛,获奖无数;她成立蜡染工作室,带动周边妇女靠手艺谋生。面对美国设计师的高薪工作邀约,杨晓珍一一回绝:“我一旦去了,他们设计出来的东西不再出自中国,也不再属于我们本民族了”。“更重要的是”,她告诉我们,“我怕老祖宗遗留下来的手艺没人传承下去”。

破局之遇:绣梦工坊里的 “双向赋能”

留在家乡,就要解决工作室的难题:订单时有时无,手艺也没有统一标准。2016 年 9 月,是杨晓珍“绣梦”的转折点—依文・中国手工坊在织金县珠藏镇与她签约,共同成立“绣梦工坊”。这不是简单的“帮扶”,而是依文用市场与体系,为她的手艺插上“起飞的翅膀”。

依文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搭建标准化体系。过去靠经验的蜡染技艺,有了清晰的流程规范;曾经零散的订单,通过依文的渠道对接全球市场,“一头连着外面的市场和订单,一头连着有手艺的村民”,杨晓珍成了最踏实的“中转站”。工坊里,越来越多妇女背着娃、拿着蜡刀学习,“背着娃、绣着花就能养家”从奢望变成常态;年轻人也愿意留在家乡,老手艺里有了新活力。

数字化的助力更让效率翻倍。依文建立的“中国手艺人数据库”,将杨晓珍这样的手艺人技艺与信息收录其中,让“小众手艺”被更多人看见;订单、生产、交付的全流程对接,让工坊从“小打小闹”变成“规模化运转”。2017年,有了工坊经验与订单支撑,杨晓珍自费办起蜡染公司,120 平米的场地分设画蜡、染色区,“要让手艺传下去,得让绣娘们实实在在挣到钱;要让大家挣到钱,就得有像样子的产业”,她的想法,在依文的赋能下一步步落地。

绣梦绽放:从 “守艺人” 到 “文化使者”

如今的杨晓珍,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只在苗寨里做蜡染的姑娘。她的舞台越搭越大:走进广西艺术学院当客座讲师,把蜡染技艺教给大学生;受中国美术馆邀请,赴日本参加中日建交四十周年文化交流,让苗族蜡染走向国际;清华、北大的讲堂上,她现场演示蜡染技法,让年轻学子触摸非遗的温度;2019 年国庆阅兵观礼现场,她特意穿上自己画的蜡染苗装,胸前的纹样里,藏着一个手艺人的骄傲。

家中的合影与奖状,记录着她的蜕变:有初次与依文签约的珍贵瞬间,有“全国三八红旗手” 的荣誉见证,还有身穿蜡染华服和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共同观看阅兵的合影——从“绣娘”到 “CEO”,她的人生轨迹,因手艺而改变,因与依文的同行而精彩。

而这八年,也是“绣梦工坊”生长的八年。从最初的10座,到如今散落深山的1200 座“手艺驿站”;从杨晓珍一个人的坚守,到“中国手艺人数据库”里29000余名手艺人的汇聚。依文・中国手工坊从未把自己当作“施助者”,而是以“手艺与市场双向奔赴”的理念,让每一份匠心都不被辜负,每一个传统都拥有未来。

杨晓珍仍每天“泡”在蜡染的世界里,蜡刀划过布料的声音,像在诉说着未完的“绣梦”。而在她身后,更多手艺人的小梦正在汇聚—它们终将织成非遗活化传承的长卷,也将铺就乡村振兴的广阔图景。


责任编辑:闻远林深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