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9-15 16:16:59点击:
当一部沉寂多年的电影突然"诈尸式"复活,背后往往藏着令人玩味的商业算计。近期,2018年杀青却迟迟未上映的萌宠电影《营救汪星人》,因主演成毅凭借《莲花楼》等剧爆红而突然活跃在社交平台,这种生硬的"贴烧饼"式营销不仅引发粉丝反感,更揭示了影视行业积压片翻红的畸形生态。
这部原名《营救汪星人》的电影,在豆瓣简介中明确标注"30多个犬种主演"的动物题材定位。翻看其官方微博历史记录可见,2018-2021年间发布内容多为金毛、柯基等参演犬只的片场花絮,年更新量不足十条。然而自2022年9月起,账号运营画风突变:连续发布18条成毅六年前拍摄时的片场旧照,将电影混剪成"成毅个人角色合集",更将官微背景图换成成毅单人剧照。最引发争议的是,运营方开始生搬硬套《莲花楼》热梗,制作"李相夷的狗是否在营救名单"等强行联动内容,完全背离了电影原本的萌宠喜剧定位。
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该片原制作方星汇天姬影视曾因2018年IPO失败导致资金链断裂,多部已完成电影被迫雪藏。如今看到成毅商业价值飙升,新接盘方显然想通过"明星带货"模式盘活这部库存影片。某宣发公司总监匿名表示:"这种操作就像给过期罐头贴新标签,本质上是对观众和演员的双重消费。"
《营救汪星人》的案例绝非孤例。记者梳理近五年影视市场发现,"养片待爆"已成行业潜规则,主要呈现三种典型操作模式:
首先是"考古式营销"。某视频平台购片负责人透露,当演员爆红后,与其相关的积压项目会立即启动"资料挖掘",将当年未采用的试妆照、NG镜头等作为"独家物料"释放。如某古装剧在男主角因仙侠剧走红后,连续七天发布其五年前拍摄时的武打训练花絮,营造"努力人设"。
其次是"移花接木"的强行关联。典型如某都市爱情片在女主演凭借家庭剧翻红后,将原片名《剩女突围》改为《她转身遇到爱》,并重新剪辑预告片突出其感情戏份,实际成片中该角色戏份占比不足20%。
最恶劣的当属"偷梁换柱"式的宣传欺诈。2019年某网络电影在男二号因选秀节目爆火后,连夜修改海报将其置于C位,上映后观众发现该演员总出场时间仅8分钟。此类行为已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关于虚假宣传的相关规定。
面对《营救汪星人》的过度营销,成毅工作室至今保持缄默的姿态引发诸多猜测。某艺人经纪公司法律顾问解释:"多数积压片的完整版权不在演员手中,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五条,制片方有权在不歪曲作品前提下进行宣传。"这也导致演员常陷入"被消费却难维权"的困境。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影视金融化的行业弊病。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张燕指出,部分投资方将电影视为"期货产品",拍摄阶段就预留大量宣传素材,专门等待主演走红时炒作套现。"这种投机心态催生了大量为'押宝'而生的速成项目,反而挤占了优质内容的生存空间。"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赵宁宇的调研数据显示,我国影视库中积压超过三年的成片约占总产量的17%,其中多数存在制作缺陷或定位模糊问题。"指望主演突然爆红来拯救烂片,就像期待中彩票解决财务危机,最终透支的是整个行业的信用体系。"
当市场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如何建立更健康的作品评价机制值得深思。或许正如导演贾樟柯所言:"电影终究要靠自身质量说话,任何营销魔术都变不出真正的观众口碑。"毕竟在信息透明的时代,观众们早已练就了辨别"挂羊头卖狗肉"的火眼金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