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报网

主页
分享互联网新鲜事
看报网-国内外新时事,奇事,新鲜事

口述之光,映照中国舞台:2025口述历史之夜在京举办

来源:看报网更新时间:2025-11-11 15:48:20点击:

2025年11月8日晚,北京初冬的寒意,未能阻挡从各地赶赴而来的口述历史人的热情。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十一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展年度特别发布活动——2025口述历史之夜,在中国传媒大学中传讲堂拉开帷幕。来自八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位中外口述历史学界专家、学者、实践者齐聚一堂。

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展总策展人、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林卉介绍,这是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升级为“国际展”后的首次亮相——从“国际周”到“国际展”,不仅是名称的更迭,更是研究、传播视野的拓展与深耕中国本土的战略转向。当晚,现场分享了由知名媒体人、作家敬一丹用娓娓道来的语调串联起来的十个动人故事,它们遴选自300个报名的项目。

一、个体生命,汇入历史洪流

在历史研究中,档案考证与口述历史相辅相成。档案考证往往提供了一些大时代的背景,是故事的骨干;而口述历史则提供我们大时代之下的各种细节,呈现人物的性格,是故事的血肉。口述历史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在漫长的历史洪流当中,挖掘出众多有血有肉的个体生命记忆。

历史研究者、策展人许创彦的《唐楼中的二战日记:从香港见证欧洲战场的中国身影》,揭示了二战期间欧洲战场里的中国军人生命历程。“时间不等人,要及时留下纪录——这是口述历史教我的第一堂课。”这位香港青年辞去工作,与一群年轻伙伴,用接近两年时间,辗转亚洲和欧洲,寻找24名参与诺曼底战役的中国海军军官的踪迹。最感人的是他与其中一名军官、日记作者林炳尧女儿在美国相见的场景:“她看着看着眼中带泪……她出生之时父亲已六十岁,因代沟和性格冲突,两父女一直无法好好相处。”而当这些史料出现在女儿面前时,“小时候的不解,逐渐变成谅解”。许创彦说:“这就是口述历史的力量——冥冥之中,孜孜不倦,我们总能找到令人念念不忘的故事。”

叙事播客“故事FM”创始人寇爱哲的《寻找我的日本接生婆》揭开了一段跨越国界的温暖记忆。这位名为刘岩的日本接生婆,原是二战的幸存者,被中国民众救下后定居东北矿区。在近50年间接生超过10000名中国孩子,她细心为每个新生儿保存出生当天的日历页作为纪念,成为矿区几代人的共同记忆。2016年起,寇爱哲多次赴日寻访,历经线索中断、地址变更等重重困难,直至2024年终于找到刘岩的女儿。虽未能见到2009年已逝的接生婆本人,但获得了她回日本后自费出版的回忆录,其中详细记录了1945年的经历,并发现她在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首批返乡的珍贵史料。“在我们矿区,随便敲开任意一户门,都会遇到她接生的孩子。”寇爱哲动情地说,“这段跨越国界的人间温情证明:在历史的浪潮中,普通人的真挚情谊永远值得被记录。”该项目通过声音纪录片的形式,让这段尘封记忆成为促进两国民间理解的特殊纽带。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会长张军锋的《“亲历者说”的力量》,用30年纪录片创作经验阐释口述历史的价值。张军锋指出,口述历史的独特价值在于它能填补正史记录的空白。张军锋团队今年推出的《我是八路军》纪录片,基于二十年前采集的400多位老八路口述素材,连续20多天位居在播纪录片热度榜首。“老八路亲述如何与日军作战,如何目睹战友牺牲——这些生命记忆是任何学者都无法替代的。”他强调。在《讲述•周恩来的故事》创作中,张军锋通过采访四位耄耋之年的工作人员,还原了总理生命最后时刻的动人细节:总理特意与工作人员握手嘱托“照顾好大姐”,而对秘书们说的最后一句话仅有三个字——“我累了”。“这些鲜活的细节,正是口述历史的珍贵所在。”张军锋认为,“个人虽渺小,却是历史洪流中的真实水滴。……经过认真整理研究的口述史料,能够为被忽略甚至掩盖的历史真相留下重要痕迹。”这一观点为口述历史在当代史学研究中的地位提供了有力论证。


白俄罗斯记者玛丽娜·贝尔科娃(Maryna Belkova)历时多年完成的《带俄罗斯口音:红色后代从伊万诺沃到祖国》口述历史项目,通过追寻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中国学生的生命轨迹,揭开了中俄革命后代跨越国界的集体记忆。2018年胜利日纪念活动上,玛丽娜在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偶然遇见一群中国长者,由此开启了这段历史探索。通过多方联络,她最终找到了关键人物李多力——其流利的俄语和深厚的俄罗斯文化背景令她印象深刻。更令人振奋的是,项目成功记录了2021年获颁“七一勋章”的瞿独伊女士的珍贵影像,这位革命先驱瞿秋白的女儿,正是1949年用俄语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性声音的发出者。“这些长者当年回国时甚至不会说中文,他们的文化适应与身份认同历程本身就是一部跨文化研究的活历史。”玛丽娜表示,这部已完成俄文、英文版本的纪录片,恰逢2025年中俄共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

二、口述之光,照亮历史真相

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之外,还存在着被刻意掩盖的角落与被迫沉默的声音。口述历史在此展现其作为“历史证言”的锐利锋芒,它叩问被尘封的真相,致力于为无声者发声,为模糊的集体记忆提供坚实而鲜活的证据链,让隐秘的角落也能照进正义之光。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副馆长张阳的《跨国取证:731口述史破案之旅》,展示了口述历史在保留历史证言方面的重要意义。自1995年启动以来,该团队联合中日民间力量,克服重重阻碍,先后寻访300余名原731部队成员,最终获得70多位原队员配合,留存423小时口述影像资料。其中,原少年班成员清水英男于2024年亲赴遗址谢罪,人体解剖技师大川福松更将隐藏60年的石井四郎佩刀移交中方。取证工作取得三大突破:一是获取3497名队员完整名册;二是从美国国家档案馆取得8000页人体实验报告书;三是在黑龙江省档案馆发现“特别移送”档案,证实抗日志士等被秘密押送用于活体实验的史实。“我们并非要延续仇恨,而是告慰那些逝去的无辜生命。”张阳表示,这些铁证已成为反击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武器。随着2023年该馆参观热潮兴起,年均吸引数百万观众,见证了口述历史从城市记忆升华为民族记忆的历程。

纪录片导演李亚的《岁月深处的老西藏故事》,讲述了团队用16年时间记录了239位在西藏生活了很多年,对西藏特别有感情的“老西藏”。在浩如烟海的个体记忆里,项目记录下跨越阶层的生命轨迹:出身贵族的扎西白珍为爱情放弃身份,其丈夫颠簸 15 天将一尾鲜鱼从甘肃柳园带到拉萨的细节,成为青藏公路爱情传奇的生动注脚;首航当雄机场的飞行员韩琳,曾肩负护送陈毅元帅的重任却在时代变迁中历经浮沉;18军女兵方秀芝更有着被家人弃于乱坟岗后奇迹生还的坎坷前半生。“我们是在与时间赛跑。”李亚坦言,对92岁韩琳雨中送别却未及时记录的遗憾,已成为团队加紧抢救记忆的动力。这些散落在岁月深处的个人叙事,正通过口述历史的方式,汇聚成西藏历史最鲜活的温度与肌理。

德国红十字会档案馆口述历史访谈作家史岱帆•舒曼(Stefan Schomann)在“口述历史之夜”上介绍,该项目通过系统性的口述史料采集,成功挽救了多段濒临消失的人道主义历史记忆。舒曼表示,该项工作已从“小小火苗发展成全国运动”,不仅被纳入口述历史课程案例库,其采集的素材更被改编为纪录剧情片,实现了从档案保存到文化传播的跨越。这一创新实践证实了口述历史在衔接跨国记忆、修复历史断层中的独特价值。

三、代际传承,连通过去未来

口述历史不仅是对过去的回望,更是通向未来的桥梁。它天然地促成了代际的深刻对话,将亲历者的生命故事与精神财富,转化为滋养后辈的精神源泉。这种跨越时空的“薪火相传”,确保了记忆不会随个体老去而消散,而是在一代又一代的讲述与倾听中,被赋予新的生命力,书写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篇章。

岭南师范学院副教授林兴的《雷州青年运河建库开河亲历者口述史》,源于一个儿子的孝心。项目的契机源于2011年一个感人瞬间:林兴75岁的母亲在鹤地水库触摸当年施工石碾时感叹“想不到我有生之年还能重回鹤地”。这句感慨促使林兴展开调查,却发现这段历史在本地年轻人中几近湮没。在十年抢救性走访中,最令团队痛心的是“迟到的遗憾”——一位老人惋惜地说:“你来迟了两年,我爱人(建库开河特等功臣)走后,他那本详细记录当年工作内容的日记本已被烧了。”该项目不仅出版了首部系统记录该工程的口述史,更推动这段记忆从个人层面跃升国家层面——入选央视《国家记忆》栏目,工程建设者群体今年4月获授广东省“南粤楷模”荣誉称号。“雷州青年运河流的不仅是水,更是一种精神。”林兴表示,口述历史让即将随亲历者逝去的记忆得以“看得见、听得到、感受得到”,为新时代传承艰苦奋斗精神提供了鲜活载体。

北京探月学校教师郭旭峥的《家书万金》,将口述历史在家庭记忆代际传承中的重要意义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个由郭旭峥发起的创新课程,让高中生以专业研究员身份采集家庭口述史,迄今已完成超过200小时、12829分钟的珍贵家庭记忆记录。项目源于2022年的一次偶然发现。时任教师的郭旭峥在姥姥家发现一张太姥姥的老照片,“那一刻我才意识到,原来在我的姥姥成为姥姥之前,她们也有自己的生活和故事”。受电视剧《人世间》“在妈妈老去的时光,听她把儿时慢慢讲”歌词启发,他创建了这门14周的课程。68名高中生在这门课中收获了意想不到的发现:有的学生首次得知姥姥曾有两段婚姻,有的发现了参与“东方红一号”卫星设计的家族历史,还有学生通过访谈解开了自己“从青岛到北京”的户口迁移之谜。郭旭峥表示“这些藏在家庭里的故事比任何史料都鲜活。”更令人瞩目的是,项目正致力在人工智能辅助下构建中国现代家庭生活口述史数据库,也展示出口述历史教育正走向年轻化与技术化深度融合的新阶段,为青少年理解历史提供了全新的实践路径。

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教师常卓航提交的《红旗渠精神口述史》项目,历经九年深耕,已完成对600余位修渠亲历者的深度访谈,收集大量一手口述史料,转化一批高质量成果。通过对“一渠三代人”鲜活案例的记录、讲述,展现了口述历史在传承民族精神中的独特价值。张运仁、张买江、张学义,从修成渠到看护渠,三代人的坚守,让红旗渠精神在时代变迁中历久弥新。截至目前,在该项目基础上,已出版三本口述史专著、拍摄多部影像资料、研究多项理论课题、发表多篇学术文章、开发多门口述元素课程、培训数十万学员,初步建立“访谈记录+理论研究+普及出版+教育培训”的红旗渠口述史挖掘记录转化传播的综合性传承体系。常卓航表示,未来将继续抢救性挖掘修渠故事,“让更多人理解红旗渠精神背后的艰辛与伟大,深刻认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传承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四、项目新变,讲好中国故事

在活动中,林卉介绍了本年度近三百个口述历史参展项目的类型及特色,并分享了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展下一阶段的新变化。一是,从过去以引进国际声音为主,转向系统挖掘与呈现“与中国相关的全球故事”,组委会着力收集散落世界各地的中国叙事,通过“中国舞台”呈现跨国界的历史记忆;二是突破往届单纯的项目展示功能,升级为资源对接平台,组委会主动为优秀项目寻求支持,使国际展成为连接学术研究与社会资源的桥梁,推动口述历史从记录向实践应用深化;三是机制变化,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打破“一次性获评”模式,宣布历年登台分享的项目,三年后如有新成果即拥有再次进入终评的新规。

据悉,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由中国传媒大学发起主办,作为国内外口述历史领域极具影响力的重要交流传播平台,已连续成功举办十届,吸引了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业界专家、学者及相关机构深度参与,有效促进了跨地域口述历史资源的共享与学术思想的碰撞。该活动自2025年起正式升级更名为“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展”,呼应了活动行业影响力持续提升的需求,也为拓展传播维度、深化行业合作及优化公众体验奠定了新基础。

为进一步扩大活动影响力,今年主办方打破原有单一主场形式,创新采用“1个主会场+3个分会场”的联动架构,并精心设置30余个主题单元,通过世界各地多个会场协同、多单元并行的方式,让更多人能便捷参与其中,进一步释放口述历史的文化价值与社会影响力。本年度活动分会场已确定四川成都的食物会场,浙江诸暨的抗战会场和山西太原的城市记忆会场,更多单元活动也在世界范围内陆续开展,如新加坡的人工智能主题、加拿大的移民主题及美国的太平洋战争主题等。作为首个分单元活动,中英合办的外企口述史单元代表沈磊表示,把百年英企在中国的根植和共生用口述历史的方式记录,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历经十一年发展,“国际周”向“国际展”的转型升级,通过“多点联动、遍地开花”的新模式,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正朝着“深植中国土壤,讲好中国故事”的战略目标稳步迈进。林卉表示,希望更多中国口述历史从业者、研究者,以及带着中国故事而来的远方友人,能够“从容走向台前,分享关于这片土地的鲜活叙事,共同走出属于我们的中国式口述历史之路”。



责任编辑:闻远林深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