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看报网(kanbaow.cn)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青春赋能乡村,科技润泽山乡——山东农大学子探索山地农业节水新实践

时间:2025-03-19 18:12|来源:|作者:网络| 浏览:

  近日,山东农业大学农业生态用水效率研究团队,深入山东省沂源县东里镇开展实地调研。作为全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县之一,沂源县东里镇以山地苹果种植为主导产业,却面临灌溉设施落后、季节性缺水等难题。团队成员聚焦山地农业特点,将节水技术与果农需求紧密结合,为沂蒙山区的绿色转型注入青春动能。

  科技赋能,破解山地“用水难”

  在东里镇凤栖村的沂源红果品合作社,团队成员发现,当地苹果园多采用传统沟灌方式,每亩年耗水量超过500立方米,且因地形崎岖导致灌溉不均。“山坡地浇水难,旱季果树常蔫头耷脑,产量也不稳定。”果农周大叔向团队诉苦。

  针对山地果园特点,团队提出“滴灌+雨水集蓄”综合方案:在果园高处修建蓄水池收集雨季径流,配套铺设滴灌管网;同时引入土壤墒情监测仪,通过手机App实时调控灌溉量。硕士生陈晓阳与村民一起安装设备时解释道:“滴灌能精准送水到树根,蓄水池还能缓解旱季缺水问题。”试点半年后,合作社理事长刘大姐算了一笔账:用水量减少35%,苹果糖度提升2度,优质果率增加20%,每亩增收超1500元。目前,该模式已在凤栖村8个果园推广,预计年节水1.8万立方米。

  团队还协助当地完善“以水定产”机制,将节水成效与生态补偿挂钩。果农王婶笑着说:“现在省水能换补贴,大伙儿都抢着学新技术!”

  科普下乡,培育“节水新农人”

  “手机一点就能给果树‘开小灶’!”在凤栖村文化广场的培训会上,团队成员林钰超手持智能终端,向果农演示如何通过App远程控制滴灌系统。为适应山区中老年农户需求,团队编写了图文并茂的《山地节水操作手册》,并设立“田间技术服务站”,随时解答农户疑问。

  与此同时,团队联合沂源县果业局开展“节水课堂进果园”活动。在凤栖村小学,成员们带领孩子们用废旧饮料瓶制作简易滴灌器,并走进果园实地讲解节水原理。六年级学生张晓萌兴奋地说:“我要把这个滴灌器装在爷爷的苹果园里!”活动结束后,20余名学生成为“家庭节水小卫士”,带动30多户家庭参与节水改造。

  实践感悟,青春与山乡共奋进

  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科技落地的复杂性。本科生苟伟坦言:“山地果园坡度大,管网铺设成本比平原高40%。我们不得不重新设计管材连接方案,采用轻型复合材料降低成本。”面对部分农户对初期投入的顾虑,团队主动对接沂源农商行,推出“节水贷”金融产品,允许农户用未来三年节水收益作为还款保障,最终促成12户果企签约改造。

  更令成员们触动的是果农观念的转变。最初持观望态度的老果农徐大爷,在看到示范园区的成效后,主动邀请团队改造自家果园:“以前觉得老祖宗的法子够用,现在才知道科技是真能生金啊!”

  “山地节水既要‘仰望星空’搞创新,更要‘脚踩泥土’解难题。”张化楠教授总结道,“我们正在探索一条生态效益与农民收益双赢的沂蒙路径。”

  乡村振兴,青春足迹印青山

  沂源县东里镇的实践,是山东农业大学“万名学子联万村”行动的典型缩影。今夏,该校多支团队扎根5个试点县,累计推广山地节水技术9项,培训农户1500余人次,助力试点区域灌溉水利用率提升至70%,为山区农业绿色转型按下“加速键”。

  在层峦叠嶂的沂蒙山区,青春智慧正化作潺潺节水清流。这群农科学子以科技为笔、以汗水为墨,在蜿蜒的山道上书写着新时代的“愚公答卷”,让每一滴山泉都润泽出乡村振兴的希望。(苟伟 刘铭扬 卓俊希)

编辑推荐
苏ICP备19042297号-7
苏公网安备32131102000879号

Copyright © 2022-2032 看报网 版权所有 邮箱:106291126@qq.com Powered by EyouCms